炒股按天配资过程_股票杠杆正规平台_炒股杠杆配资开户
炒股按天配资过程_股票杠杆正规平台_炒股杠杆配资开户
你的位置:炒股按天配资过程_股票杠杆正规平台_炒股杠杆配资开户 > 炒股按天配资过程 > 那个发明“推恩令”的人,为何被汉武帝灭族?

那个发明“推恩令”的人,为何被汉武帝灭族?

发布日期:2024-02-20 05:24    点击次数:184

推恩令被当代互联网誉为千古第一阳谋,彻底解决了刘邦为西汉王朝挖的巨坑——诸侯国威胁。鲜为人知的是,这个政策的背后,是另一个版本的“兔死狗烹”。

言归正传,且看我吹。

当年刘邦为了巩固刘氏天下,用刘氏诸侯代替异姓诸侯,并且跟众大臣杀白马起誓:非刘氏而王者,天下共击之。

实际上这一招并没有一毛钱的卵用,因为刘邦死后没多久,他老婆吕雉就先坏了规矩,封了娘家人为王。而且异姓诸侯王包括卢绾等人谋反被灭以后,大汉王朝已经站稳脚跟无人撼动了(除了北边那个匈奴)。

没帮上自家什么忙,反倒是给自己埋了一个雷。

从这个角度讲,这一招其实可以列入前文《历史上最馊的5个馊主意,第四个让人匪夷所思》中的馊主意系列。

这个雷在他孙子汉景帝时期被引爆,也就是大家熟知的“吴楚七国之乱”,好在此时大汉王朝已经国力雄厚,叛乱不到三个月就被周亚夫掐灭。

但刘邦遗留的历史问题也彻底暴露出来。

西汉前后一共分封了37个诸侯国,七国之乱被平定以后,除了楚国被保留换了一个王,其他六个都被灭掉,但依旧存有三十多个诸侯(数据存疑)。

不过,大家需要知道的一个细节是,其实七国之乱被灭以后,王国对于西汉中央的威胁已经基本去除。

为啥?

因为汉景帝随后凭借平乱之余威,趁热打铁将晁错的一系列削藩法令给怼出去了。

比如,诸侯王不得任免官吏,不得治理国家,裁撤诸侯国官员配置,变相降低诸侯王地位。

更关键的一点是,诸侯国的国相以后只能由朝廷来任命,而国相是负责执掌诸侯国兵权的。

这时的刘氏诸侯,其实只是征收封国赋税的吉祥物。

而诸侯们对大汉王朝最大的威胁,也恰恰来自于收取租税的权力。

武帝时期的大汉王朝,土地兼并已然开始走向严重化,地主老财兼并农民土地,隐匿人口,隐瞒赋税,王朝面临的现状是:

一方面经过四代人的积累,社会积累了巨大的物资财富,另一方面,是与日俱减的土地税收。

诸侯国势力的巅峰时刻,西汉一共五十四个郡,诸侯国占据了其中的二十九个郡,其中光齐国就占据了七个,有学者推算,汉朝中央控制的户口为450万,而诸侯控制的户口则有850万。

结果是很吸引人的,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赋税被诸侯国垄断,这部分税收如果纳入朝廷财政,岂不比在平头百姓身上死扣那几个百分比更香?

所以,诸侯要不要除,必须要要除,不除大汉哪来的钱打仗?

该我们的主角主父偃出场了。

主父偃的姓,来自于战国赵武灵王之后,如果中间没有差错的话, 他应该是赵国王族后裔,西汉王朝齐国临淄人。

不过是个没落贵族,小时候穷困潦倒,靠着亲戚朋友的接济完成了西汉的基础教育,长大以后开始研究纵横学,希望能够像苏秦张仪那样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。

等等,是不是拿错剧本了?现在是大一统的西汉王朝,哪来的舞台给主父偃表演?

选错专业不是啥大问题,但主父偃在这个领域一琢磨,就是几十年,一直人到中年以后,为了混口饭吃,才开始改行研究儒学,一边读书一边到处拜码头,美其名曰游学。

对于这个半路出家的学究,齐国的儒生圈并不买账,因此到处排挤他,也没那个诸侯王孙给赏他口饭吃。

而且游走一圈以后,大家都知道齐国有个老大不小的学究,打着学术交流的名义到处混饭吃。

齐国是待不下去了, 主父偃只好出国游学,前前后后他在赵国、燕国来回投简历,但是儒学讲究的是个名声和口碑,还需要那么一点点家世背景,两者都没有的主父偃继续碰壁。

“游齐诸子间,诸儒生相与排傧,不容于齐。家贫,假贷无所得,北游燕、赵、中山,皆莫能厚,客甚困。”

很多年以后,发迹的主父偃在回首这一段轨迹的时候,无不心酸的感叹道:

“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,身不得遂,亲不以为子,昆弟不收,宾客弃我,我厄日久矣。

汉武帝画像

公元前134年,主父偃实在走投无路,打算到长安碰碰运气。

在这里他遇到了打小同样被看不起的卫青。

此时的卫青还没开始飞黄腾达,不过当时因为妹妹卫子夫,已经开始有了发迹的迹象,从一个骑奴爬到了太中大夫的职位。

这是个千石官,比郡守低,比县令高,但位置关键,因为是皇帝的随身顾问,够得上说话。

主父偃能找到卫青,说明是做了一些功课的。

卫青替主父偃推荐了数次,汉武帝没当回事,毕竟当时连卫青自己,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出彩的地方,举荐的人才自然也没啥分量。

时间一久,主父偃做不住了, 因为盘缠已经花的差不多了,而且来长安城碰运气的门客圈也都不喜欢他。

可能优秀的人总是孤独的吧。

坐不住的主父偃,把自己的半生所学,整理成九大问题,以奏章的形势递交给汉武帝。

其中有一篇《上书谏伐匈奴》正中靶心。

里边有一句经典名言,大家一定都听过:

“国虽大,好战必亡;天下虽平,忘战必危。”

奏疏是早上递过去的,主父偃是傍晚奉诏进宫的,中间除去汉武帝吃饭上厕所可能还要回宫跟卫子夫温存一下的时间,估计半天的时间都在看奏疏。

汉武帝的相见恨晚之情溢于言表,史书生动记载了汉武帝召见主父偃等人的画面:

“公皆安在?何相见之晚也!”

此后主父偃的仕途打开了绿灯,一年之内连升四次,官居中大夫(武帝后期改称光禄大夫)。

相当于后来的三品大员,秩比二千石,汉武帝的首席顾问。

公元前127年,已经成为汉武帝眼前红人的主父偃再接再厉,向汉武帝递交了主题为削藩的奏章,提出了被誉为千古阳谋的推恩令。

“诸侯或连城数十,地方千里,缓则骄,易为淫乱;”

今以法割削,则逆节萌起,前日朝错是也。今诸侯子弟或十数,而適嗣代立,余虽骨肉,无尺地之封,则仁孝之道不宣。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,以地侯之。彼人人喜得所愿,上以德施,实分其国。

汉武帝大喜,“上从其计”。

推恩令的无法破解之处,在于过去的诸侯国是嫡长子继承制,诸侯王的其他子孙并没有继承家产包括封国土地的权利,而推恩令为了让其他公子王孙感受到皇恩浩荡,特许诸侯王之后,所有后代都可以分到一部分家产,继承老爹的一系列政治权力。

当然了,爵位是要相应的降一个等级的。

当时稍微有点基本政治觉悟的人都能看出来这一招的后力,但是任何一个诸侯王都没法拒绝,也没有能力拒绝,毕竟,分家的时候他已经挂了不是?

参与瓜分家产的其他儿子绝不会拒绝这份泼天的好处。

此后诸侯国开始了细胞分裂,一分再分,到汉平帝时期,诸侯国的数量从汉武帝即位时期的三十多个王国,裂变成了200多个侯国。

困扰西汉多年的诸侯国问题就此彻底解决。

而主父偃也即将迎来他生命的终点。

元朔元年(前128年)的春天,得宠十年之久的卫子夫为时年28岁的汉武帝生下了皇长子刘据,登基十三年了, 居然到现在才有第一个儿子,汉武帝自然是开心的不行。

一边让东方朔写《皇太子生赋》记录下来,一边又赶紧为主管婚育之神高禖修庙答谢。

领导开心,下属也难得放松,百官也纷纷上书祝贺汉武帝得子。

只有主父偃窥探到了汉武帝的真实想法,于是,在祝贺汉武帝“中年得子”的同时,顺水推舟提出建议,尊卫子夫为皇后。

汉武帝欣然准奏,三月立卫子夫为皇后,并大赦天下。

从此立后和大赦天下成为定制。

要知道,此时的对匈奴自卫反击战已经打响,卫青业已开始在战场上崭露头脚,一年前刚被封为车骑将军,现在卫子夫又贵为皇后,加上太子刘据的诞生,卫氏一门到此已经开始起飞。

卫史一门

而主父偃这一步,不论是为了报答当初卫青的举荐之恩,还是为了攀附权贵,抑或是为了迎合武帝欢心,都是一手妙棋。

除此之外,主父偃的建议屡屡被汉武帝采纳,除了推恩令和尊卫子夫为皇后,在河套地区设置朔方郡也是主父偃力排众议所谓。

当时的御史大夫公孙弘(也是平民出身)拿秦朝举例子反驳:“秦时尝发三十万众筑北河,终不可就,已而弃之。

百官公卿也纷纷上述表示反对。

最后主父偃胜出。

(公孙弘这个人大家要留意一下,因为后边他还会出现,并且成为主父偃之死的关键人物。)

我举这个例子,是有原因的。

因为主父偃和百官,根本不是一个领导班子。

汉武帝以前,西汉的官职,是丞相总领百官,在皇帝之下处理全国大小事务,汉武帝想要独揽大权,就必须打压相权。

为了削弱丞相以及百官的权利,汉武帝经常把一些国家大事拿到宫廷内部,召集一些平民出身的文人谋事参加讨论,然后直接将结果发给丞相等人执行。

这就是决策出于内(中)朝,执行在于外朝。

久而久之,就形成了另一套领导班子,这个领导班子在西汉叫中朝,在魏晋时期演变成尚书台,在唐朝叫门下省。

看过大明王朝1566的朋友应该会不会陌生,嘉靖帝通过司礼监和内阁两个领导班子来平衡内外权利,差不多也是这个模式。

所以出身平民的中朝当红人物主父偃,某种意义上就是来砸百官饭碗的。你说他们会喜欢主父偃吗?

所谓的反对,也不过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罢了。这是大一统王朝最早的党争。

主父偃的圈子,只有当初和他一起被汉武帝召见的徐乐、严安等同样出身的文人谋事,对了,还有那个提出“天人感应”学说的董仲舒。

除了汉武帝赏识他,百官都讨厌他。

这还不够。

当时的燕国诸侯王刘定国,闹出了西汉最恶劣的一桩荒诞丑闻。

此人在位期间,不仅跟父亲的姬妾通奸,生下一个儿子,甚至还霸占自己弟弟的妻妾,最恶心的是,他居然还对自己的三个女儿下手。

此事被肥如县令郢人得知,于是打算向朝廷检举,不曾想刘定国先发制人,随便扣了一个罪名将郢人灭口,几年以后,郢人弟弟向朝廷上书告发,这事才被才被朝廷得知。

而汉书里还记载了一个细节,让我们对主父偃的行为有了更深的一层了解:

偃始为布衣时,尝游燕、赵,及其贵,发燕事。

这里的燕事,就是指燕王刘定国上述丑事,也就是说,这种事啊,当年主父偃游学燕、赵的时候,就早有耳闻了。

现在这事捅上来,主父偃也不放过立功的机会,跑到汉武帝那里一番云云,大意应该是这事臣当年也有耳闻啊, 原本以为只是坊间八卦,不敢声张亵渎皇家啊,没想到居然是在真的啊。

结果,内外百官立场一致,“定国禽兽行,乱人伦,逆天,当诛。”

刘定国负罪自杀。

这事原本主父偃就是顺水推舟,跟他也没多大关系,但另一个人坐不住了。

此人就是当时的赵王刘彭祖,汉武帝的庶兄。

自古皇家多糜烂,西汉时期这种事情已经很普遍了,前边的燕王算一个,这里的赵王也是五十步笑百步,后边还有个齐王,这三人无形中形成一股合力,将主父偃送入地府。

刘彭祖这人非常阴险,用今天时髦的话叫做特别狗,狗到什么地步呢?

只因此人精通大汉律法,朝廷派官员过来任职,他就打扮成奴仆去迎接,鞍前马后还亲自跑到宿舍去给对方打扫卫生,然后一边观察这些官员的言行举止,有啥不妥当的,就掏出小笨笨记录在案。

以后这些人想在赵国奉法办事,刘彭祖就掏出小本本,拿出当初对方失当的言论威胁对方!如果不听他的话,他就给皇帝打报告,编排罪名陷害人家。

这一招搞得官员们无所适从,朝廷的官员一听说要去赵国上班,脑瓜子都疼,所以汉书里记载:

“彭祖立六十余年,相二千石无能满二岁,辄以罪去,大者死,小者刑。以故二千石莫敢治,而赵王擅权。”

现在有个成语典故,叫彭祖绝客,无咎无誉,就是来自于此人。

言归正传。

刘彭祖家里这么多丑事,自然也担心哪天被主父偃抖出来,以前他瞧不起这号人,但现在此人如日中天,而且整天活跃在汉武帝身边,指不定哪天想起自己当初冷遇他的事情,一个怀恨在心就向汉武帝举报了。

燕王刘定国丑闻事件更加激发了刘彭祖的担忧。

大家以为刘彭祖的的担心纯属多余吗?抛开小人之心不谈,主父偃可真不是省油的灯啊。

因为就在此时,主父偃又又又跟汉武帝咬耳朵了。

这次被举报的是齐王刘次昌。

关于这次举报历史上也是有原因的。简单来说,就是主父偃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刘次昌,但被刘次昌的母亲纪太后怼回去了:

“且主父偃何为者?乃欲以女充后宫!”

打人不打脸,骂人不揭短,本就出身贫寒的主父偃憋的老脸通红,于是就把自己知道的秘密抖出去了。

“乃从容言吕太后时齐欲反,及吴、楚时孝王几为乱。今闻齐王与其姊乱。”

刘次昌是刘邦庶长子刘肥的曾孙,此人同样淫乱宫闱,对象是他同胞姐姐!

这种事我都不好意思多写,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触及关键词敏感,只能说,糜烂,太糜烂了。

汉武帝倒没我这么激动,估计也是见怪不怪了,寻思既然这事是你揭发的,那你就去收拾他吧,于是把主父偃发到齐国当相国。

“偃方幸用事,因言:“齐临菑十万户,市租千金,人众殷富,巨于长安,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。今齐王于亲属益疏。”乃从容言吕太后时齐欲反,及吴、楚时孝王几为乱。今闻齐王与其姊乱。于是武帝拜偃为齐相,且正其事。”

汉武帝的本意应该也不是要收拾齐王,从这个人事任命上看, 主要是希望主父偃去约束一下齐王行为。

主父偃去了也确实没想收拾齐王刘次昌,但是既然要矫正,那种事情总要提一嘴吧。

于是他就跟约刘次唱做了一次谈话,大意就是你那些破事,我已经知道了,以后好自为之吧。

但刘次昌会错了意,毕竟前车之鉴燕王刘定国刚刚伏罪自杀。什么意思,相国这个时候跟我讲这个是啥意思?难道是在暗示我什么吗?

思来想去,年轻的齐王还是想不通透,于是自杀了。

“王以为终不得脱,恐效燕王论死,乃自杀。”

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,两个诸侯王非正常死亡,朝廷非常震惊,汉武帝非常生气,刘彭祖非常害怕,于是趁着主父偃不在朝中,一纸举报书递到了汉武帝面前,理由是贪污受贿。

受贿这事确实有,主父偃后来也承认了,而且从汉书记载看,他好像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:

“丈夫生不五鼎食,死则五鼎亨耳!吾日暮,故倒行逆施之”

但对于胁迫齐王导致后者自杀这事,主父偃是宁死也不愿承认。

既然当事人不承认,汉武帝也不忍,这事按说可以和平解决,但主父偃得罪的人太多了,当初在朝野上一直被他压制的那位,我们前文提到的御史大夫公孙弘此时站了出来:

“齐王自杀无后,国除为郡,入汉,偃本首恶,非诛偃无以谢天下。”

这是一个不伦不类的罪名,国除为郡,最大的受益者是谁?大汉天子啊,这是大功一件,什么偃本首恶?分明是头功好吧。

但是事已至此,赵王的脸面要兼顾,百官的脸面也要兼顾,其他诸侯王对朝廷的态度也要兼顾。死了一个齐王,总要有人来平息众怒,缓解即将推行的“推恩令”带来的骚动。

推恩令推行在即,恰在此时,齐王畏罪自杀,诸侯们的情绪要不要安抚?

因此,主父偃必须背锅。

再说了,晁错可以杀,主父偃为何就不能死?

主父偃一死,外朝的百官开心了, 皇上还是在乎我们的,诸侯王们也解恨了,阿彻那小子心里还是有我们的,赵王也安心了,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被人揭发了。

汉武帝也舒服了,杀一人而安四方,何乐而不为之?

于是“偃遂坐诛。”

刘彭祖主父汉武帝诸侯主父偃发布于:河南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